“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项目是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在“互联网+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发展趋势及全球疫情背景下,为全球中文学习者提供继续学习机会、扩大国际学生规模设立的首批线上学习奖学金项目。目前,已有来自俄罗斯、意大利、韩国、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学员报名参加本次项目。
为保证教学质量,学院根据国际学生的汉语水平、地区时差及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把学生水平分为初级、中级两个等级,并精心设置4个班级,全部采取小班授课形式。课程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突出了“语言+文化+国际中文教师素养”的教育教学理念。每个班级还选派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优秀硕士研究生作为班级助理,协助教师教学,帮助学员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看看各位助理记录的各班学习情况吧。
初级一班
初级一班学员为汉语初学者,针对此特点,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员对汉语的兴趣:汉语综合课程中,周正红老师组织学生打卡积分,促进学员在良性互动中提高中文水平;汉语视听说课程中,徐清老师安排课前演讲项目,在提高学员听说技能同时,促进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国别间的文化交流;新HSK强化课程中,王淼老师不局限于应用知识教授,鼓励大家云端口语训练,达到对多种能力的同步训练;实用汉语写作课程中,王师博老师重视语言叙述能力,选择天气、购物等实用性话题,学生也在作业中介绍了自己喜欢的明星、电影等,激发了学习兴趣。
初级二班
众所周知,线上课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的困难。授课平台的操作使用,系统的调整和适应,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保证课程顺利地进行,这些都需要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摸索。“这边网络出现了点儿问题,请同学们耐心等待一下。”“大家可以看到PPT吗?”“没有声音?”“大家没收到电子版课本吗?那我再发一遍。”“老师没关系,我们等一下。”“老师刚才卡了,可以再说一遍吗?”……老师们辛苦的付出,同学们积极的配合,保证了直播课程的顺利开展。
线上课程最需要适应的就是缺少了传统的课堂互动,但我们一直积极寻求克服阻碍的方案——打开摄像头、打开语音功能,尽量更多的提问,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开口说汉语。如今课程已经进行到了第三阶段,一切都已步入正轨,同学们都表示很喜欢目前的课程,并且受益匪浅。
班级助教老师在这段时间也收获良多,她提到:“旁听各位老师的课程使我掌握了更多的教学技巧,增长了许多知识;在处理学生们出现的各种困难解答学生疑惑的过程中也让我收获了很多与外国学生沟通的方法;通过长时间的相处更是增进了我和老师同学们之间的感情。”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疫情也许让我们相隔万里,但它必不能阻隔我们求知的信念和和相依的心。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五湖四海的同学们可以在中国邂逅,到那时可以用汉语聊聊记忆中的那段紧张的疫情时刻,聊聊那些天共度的汉语学习时光。
中级一班
中级一班综合课和新HSK强化课由马宇菁老师教授,马老师在上课前会和同学们分享最近的新闻,找到其中适合教学的语言点给课堂热身,很受同学们喜欢;汉语视听说课由于向华老师教授,于老师征集大家意见,上课前播放纪录片《航拍中国》,带大家领略中国的山水江河;实用汉语写作课、中国文化介绍与体验课由李丛老师教授,老师带大家学习中国文化,亲自示范写毛笔字等等。课后,老师布置作业,并鼓励大家在云端积极共享,例如介绍各个国家的饺子、自己写毛笔字的作品、课后作业的音频,课后小作文的文段等等,大家都在认真完成
中级二班
中级二班的学生汉语水平较高。班级课程有两大亮点,一是汉语综合课中张老师上课风格幽默,讲解知识深入浅出,深得同学们的喜爱,许多学员课下表示非常喜欢张老师的课程。另一个课程亮点是李丛老师担任教授的中国文化系列课程,李老师为大家讲解了汉字的演变知识,还带大家体验了写毛笔字,同学们对此都十分感兴趣,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
教学部门针对该项目制定了严格规定,充分实施对学生正当管理。课程进行到现在,同学们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出勤良好,认真按时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课堂上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氛围良好。
受疫情影响,课程全部采用腾讯会议的方式进行。学院还安排每班配备一名班级助理协助老师上课和管理学生。助理老师从课前组建班级,联系学生、老师,到上课发布课程信息、教材,记录考勤,协助老师、学生使用软件,课下解答学生的问题等,每一项任务都是一种锻炼与考验。
本次线上奖学金项目,致力于培养各国本土中文教师后备力量,配合支持国家中文高级人才库建设,促进更多海外汉语学习者学习中文、认识与了解当代中国。相信这个项目作为发现之旅、感悟之旅,一定能成为我院线上“汉语+”成功的品牌项目。春日已至,花期将近,期望项目师生可以早日相遇中国,相聚辽师,团聚国教,预祝国际中文奖学金项目圆满成功!